首页 > 国际新闻 > 【环时深度】在希23年,感受希腊人对中国越发看重

【环球时报驻希腊特约记者 梁曼瑜】编者的话: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欧盟重要成员国,同时也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正式成员,希腊长久以来被视为连接中国和欧洲的桥梁。而个别欧洲媒体近期却对中希关系发出些许杂音。“中国在这个国家的影响力非常大,但人们的情绪正在发生变化。”德国《商报》日前刊文声称,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背后有欺诈行为,中国人通过“黄金签证”来到希腊推高了房地产价格,中国的投资在欧债危机结束后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但是,对于这些说法,在希腊从事媒体工作23年的梁曼瑜女士不以为然。近日,应《环球时报》编辑邀请,梁曼瑜在本报“亲历者说”栏目详细讲述,希腊民众情绪的变化是在自欧债危机以来十多年的时间里缓慢发生的,也并不针对中国。而且,随着近些年难民危机、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的加剧,希腊民众对于中国的投资和进入中国市场更是持开放积极的心态。

对待外界,从好奇包容到保守矛盾

2002年春天,我带着一份对生活的憧憬第一次踏上希腊的土地。那年正是希腊加入欧元区的初期,该国经济发展迅速,欧洲投资涌入,希腊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迎来了一段繁荣时期。现在许多希腊人回忆起当时的日子,总是充满了对那时生活安逸、消费自由的怀念,他们会将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旅行、聚餐、购置新物件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那时的希腊对待外国人和移民的态度普遍是友好且包容的。而我的到来,也为希腊朋友们提供了难得的了解中国人的良机。

刚到首都雅典后不久就是复活节,受希腊朋友的邀请,我到他郊区的家里参加烤全羊聚会。热情的希腊人拿着红酒,一边在院子里吃烧烤,一边跳希腊舞。希腊人大多性格外向、热情健谈,即便语言不通,也会用丰富的手势和表情拉近距离。他们总是自然而然地打破陌生感,从谈论天气到分享生活趣事,话题层出不穷,迅速让你融入他们的世界。我还记得希腊朋友非常认真地问我,中国菜是不是都像雅典中餐馆里的“酸甜鸡肉”一样甜。我微笑着解释说,中国美食的种类多样,口味各异,酸甜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一边解释中国的多元文化,一边小心翼翼地感受着这个对我而言完全陌生的社会。

随着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到来,希腊社会更加开放。奥运会期间,我看到了许多希腊人对外来游客的热情,不少人还争相报名做志愿者接待外国人。当时的希腊社会视外国人为“友好经济伙伴”,希腊人对外来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和包容心。这种友善的态度也让我在希腊生活得很轻松和愉快。

但时间到了2009年,希腊深陷到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中。那几年,失业率飙升,众多企业倒闭,希腊人的生活从原来的“充满希望”一夜之间变成“悲观失望”。希腊全国各地抗议集会演变成街头暴力事件的报道经常占据世界各大媒体的版面。国内关心我的亲友经常打电话或者发信息给我。就连我回国在北京机场乘出租车,当司机知道我来自希腊时,都会叹一口气问:“哦,希腊是不是已经破产了?”

在大家同情的注视中,希腊经济从2016年起逐渐从谷底爬升,但接踵而来的欧洲难民危机、能源危机、新冠疫情、通货膨胀等,令经历了一波又一波劫难的希腊人逐渐变得保守矛盾。在雅典经营批发货行多年的华商说,现在有些希腊人少了以前那种发自内心的平和与热情,有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发牢骚,会抱怨别人或者归咎于大环境不好。就国家体量而言,希腊就如一叶小舟,我也置身其中,与所有希腊人一起在历史的大潮中被反复“抛来打去”,在风雨中学会了坚强,但同时也伴随着无奈。

看待中国,从“难以了解”到“全球强国”

自2013年希腊“黄金签证”政策实施至今,越

国际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