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赴澳门特派记者 王海峰】第一次到澳门,下了飞机,从廊桥回望,《环球时报》记者看到了在其他机场难以见到的场景:两边都是海水,中间一条狭长的滑行道,连着远处的一条被大海包围的机场跑道,也是该机场唯一的跑道(如图)。所有这些似乎在讲述着澳门国际机场面临的自然条件限制,以及兴建它所付出的努力。然而正是这个当地人口中“我们小小的澳门机场”,见证了“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
这里曾经是一片大海
“如果没有‘一国两制’,澳门很难有很好的航空业发展”,澳门国际机场专营股份有限公司执委会主席陈颖雄近日在采访中这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从陈颖雄的办公室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外面机场的每个角落:停机坪、滑行道、跑道、瞭望塔……说到机场当初兴建时的情况,他指着外面的建筑如数家珍:“你看到我们左手边的这座山,30多年前,这山直接连着大海,我们所在的地方,以及我们看到机场的大部分都在海里,只有瞭望塔那里不是海,当年那里是海中的一块石头。”
澳门国际机场的招贴画讲述了它的发展历程。事实上,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澳门并没有自己的机场,也没有航空公司。后来,随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一个问题被摆到了台面上,即澳门将来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区,要不要发展航空业?
当时有些人觉得,面积只有20多平方公里、人口仅三四十万的澳门,如果修建机场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将来靠什么来养活?但澳门的爱国爱澳人士认为,澳门作为一个国际旅游休闲城市,陆路靠珠海,水路靠香港,怎么可以没有一条直接对外通道?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空港打破这种限制。
陈颖雄表示,中央政府从一开始就支持澳门机场的建设,并在事情定下来之后,不遗余力地帮助解决各种问题,包括澳门国际机场噪音污染问题、机场融资和民用航空运输协议问题、机场空域管理范围授权等,为澳门国际机场的顺利建成,提供了所有需要的支持与帮助。
曾有亲历者评价说:澳门国际机场的事例充分证明了中央政府对澳门的关心,以及实行“一国两制”方针的决心。
“航空业是非常能够体现‘一国两制’的一个行业”,陈颖雄表示,以写入《澳门基本法》的航权为例,通过中央的具体授权,澳门可以制定自己的航空政策,可以跟第三方谈航权,这就是“两制”。而拥有航权就代表拥有了航空的资源,就可以让自己的航空公司开航线到全世界,也可以让全世界的航空公司开航线来澳门。“没有‘一国两制’,澳门特区政府就没有自己的航权,澳门机场是发展不起来的。”陈颖雄说。
“质疑澳门机场的人错了”
根据澳门国际机场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至11月,旅客吞吐量为695.8万人次,同比增长52.9%;其中国际旅客吞吐量257.7万人次,同比增长121.8%,航班量5万架次,同比增长52%。
“现在回头看,很明显,当年质疑澳门机场能否生存下去的看法是错的,那些人对我们国家的了解还是不够,对‘一国两制’的了解也不够”,陈颖雄对澳门机场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粤港澳大湾区有庞大的人流、物流。“现在大湾区的东南边有香港机场、深圳机场,前者有3条跑道在运行,后者很快也会有3条,这样大湾区东南边将有6条跑道。再看大湾区的西南边,只有珠海机场和澳门机场的两条跑道,且都在饱和的情况下运营,所以现在不是没有市场的问题,而是机场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问题。”陈颖雄说。
明捷澳门机场服务公司总经理安娜贝拉同样感受到机场业务、特别是货运业务迅速增加带来的压力。她幸福又苦恼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她现在一上班,满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