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跻身第三大牛奶生产国,中国如何突破饲草“卡脖子”?

【环球时报记者 李萌 肖震冬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编者的话:中国的牛奶等乳制品生产在过去十几年中发展迅速,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牛奶产量达到4197万吨。德国《今日农业》杂志也在近日报道,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三大牛奶生产国,仅次于美国和印度,领先于德国。然而,中国目前仍然面临优质饲草料短缺的问题。公开资料显示,根据中国牛羊肉和奶源自给率发展目标,目前全国仍有近5000万吨的优质饲草缺口。以“牧草之王”苜蓿为例,我国优质苜蓿自给率只有64%。业内人士表示,饲料与奶牛产奶的数量、质量息息相关,但目前饲草料的成本占奶牛养殖成本的60%至70%,因此解决饲料问题对乳业生产降本增效至关重要。

面临近5000万吨缺口

在牛奶的生产过程中,奶牛是其中最为基础的一环。而奶牛的健康与生产性能则与其摄入的饲草料有很大关系。由于对营养水平的要求较高,奶牛往往需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的优质饲草料。如果饲草料的质量过低,奶牛的产奶量会有明显的下降。好的饲料配合优良的奶牛品种可以提高蛋白转化率这一乳制品行业的关键指标,这意味着奶牛的产奶量和质量都将得到提升。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乳业饲料的品种和来源因各国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基本上可以分为精饲料和粗饲料两大类。精饲料主要包括苜蓿草、玉米、豆粕等,这些饲料富含蛋白质。而粗饲料则包括玉米秸秆等,它们为乳牛提供纤维素,有助于维持消化系统的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奶牛的饲草料需要多种精、粗饲料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搭配,并不是只摄入其中的某一种。

由于能对最终的牛奶产量、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饲草料在整个乳业产业链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也是生产成本中的大头。宋亮对记者介绍,饲料成本占据了奶牛养殖成本的60%至70%。

近年来随着中国乳制品消耗量的提升,奶牛养殖量也在增加,对于优质饲草的需求不断扩大。农业农村部此前制定的《“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要确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给率分别保持在85%左右和70%以上的目标,对优质饲草的需求总量将超过1.2亿吨。

但是目前中国的优质饲草料仍有较大缺口。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牛羊饲草料中优质饲草占比约为25%,比理想结构低15个百分点,供需缺口近5000万吨。业内人士表示,造成这一缺口的原因包括养殖模式转变、可种植面积较小、草种品质较低、气候环境等。因此,中国本土种植的优质饲草产量较低,部分品种在营养成分含量方面也有不足,比较依赖进口优质饲草和草种,例如美国的苜蓿草、澳大利亚的燕麦草和羊草。

根据国际贸易数据网站“经济复杂性观察站”的数据,中国是2022年最大的牧草作物进口国,进口额约为9.93亿美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报告也显示,2023年我国饲草种子进口量为2.07万吨。我国草种生产能力将逐渐提高,但国产优良草种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优质饲草料依赖进口将对乳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宋亮认为,依赖进口主要面临两个问题。首先,饲料价格受国际市场和国际期货,以及可能存在的人为操纵因素的影响,容易波动,依赖进口可能增加养殖风险。其次,优质饲草料的供给范围越大,尤其是那些依赖进口的优质饲草料,养殖成本就越高。

从粮改饲到打造科技平台

针对优质饲草料“卡脖子”问题,中国从政府到企业不断寻找方法,提升优质饲草料和草种的自给率。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粮改饲政策。2023年完成

国际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