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会长和振伟:中国企业“出海”需注意四大问题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杨沙沙 王冬 肖震冬】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出海”的脚步越来越快。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企“出海”拉动了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出海”的行业与企业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在当前的时间节点上,面对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挑战,中国企业未来的“出海大潮”会否持续,接下来要奔向哪里,都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关注的问题。在《环球时报》15日举办的“2025环球时报年会—环球品牌出海”活动中,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会长和振伟对记者分享了他对中企“出海”新的趋势、成功经验、出海方向以及重点发展领域的总结与分析。

“出海”的三个阶段

回望中国企业的“出海”历程,和振伟将过去的二十余年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0年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开始,到2008年。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处在“走出去”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大型央企、资源型企业出海为主。当时经济发展属于“大干快上”时期,钢材一类的材料较为短缺,给矿产资源企业出海提供了很好的市场需求。

2008出现了新的转变。和振伟表示,当时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进而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多国家的资金链出现了断裂,世界希望中国对外投资。所以在2008年至2013年的五年间,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更多企业开始“走出去”。到了2013年,中国企业的“出海”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带来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热潮。从2013年至今,各个领域的中国企业都在往外走,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寻找好的投资项目。

和振伟提到,在最近五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提出,“出海”的企业更加注重质量,同时也愈发重视环保、社会责任等,有高质量的成果体现。他表示,如果2001年中国的“走出去”是粗犷型的,那么最近五年,尤其是从2020年开始,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更加偏向“精工细雕”。从2000年到现在,中国企业的“出海”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走出去,引进来

在和振伟看来,中国企业“出海”获得成功的背后往往是独特的经营思路与战略,而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经历可以被看做是中国企业成功出海的最佳案例之一。

和振伟分析称,沃尔沃在被并购之前处于亏损状态,一度由满负荷生产变为半负荷生产。而吉利在并购沃尔沃之后,并没有在技术和管理层方面进行过多干预。相反,吉利的领导层分析了沃尔沃亏损的主要原因,认为销售环节暴露出许多问题。吉利的领导层利用熟悉中国汽车市场的优势,并运用自身在销售方面成熟的渠道与模式,让沃尔沃轿车在中国的销售翻了一番。随后又进一步扩大了沃尔沃轿车在全球的销售,让这家车企扭亏为盈。

他补充道,吉利汽车通过这次并购,在拥有了沃尔沃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将一些核心的技术引进到了中国。吉利将这些经验与技术用于后续的发展,成就了如今在国际市场中的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

借着这个案例,和振伟认为,中国企业并不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引进来。

中企未来的出海方向是中亚与南美

当前世界贸易环境纷繁复杂,不少中国出海企业面临关税的威胁。在目前的形势下,和振伟提出,中国企业可以选择中亚国家和南美洲国家作为出海的新方向。

以汽车产业在中亚的发展为例,他介绍说,中国的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深受中亚国家消费者的欢迎。目前一些中亚国家并没有受到美国、欧洲的关税打压或者制裁,甚至拥有最惠国待遇。他表示,中国的企业可

国际新闻
返回顶部